产业技术研究院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产业技术研究院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我院许水电教授团队和尹应武教授团队成果获6.18厦门大学展区重点推介

我院许水电教授团队和尹应武教授团队成果获6.18厦门大学展区重点推介

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 2018-07-28 17:15

       在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上,厦门大学展区重点推介了我院许水电教授团队的原创性智能摩擦技术和相应的五大核心技术板块——离合器、无级变速器、精密齿轮、新型轴承和空气能发动机,以及尹应武教授团队的“基于高速离心雾化和龙卷风技术”的成套高效节能装备系统。

 

       详情请见福建省教育厅6.18聚焦报道:http://jyt.fujian.gov.cn/ztzl/618/cgqxk/201806/t20180608_3457825.htm

高校成果展之厦门大学展区

高校成果展厦门大学展区效果图

【学校名片】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 个学部以及 28 个学院(含 76 个系)和 14 个研究院,现有专任教师 2718 人,在校学生近 40000 余人。学校设有 200 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 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5 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 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 项;1 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 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 项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

 

【展馆亮点抢“鲜”看】

       厦门大学资产公司遴选了35项比较新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项目,代表学校参加此次展会。参展项目涵盖大数据、环保、新材料、医药化工等领域。其中,便携式气动抛粉器(森林针灸技术)、“无醛净屋”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小兔开门”安全门禁等产品,以实物形式参加本次展会。

       在本次参展项目中,“一种疏水吸油碳化硅陶瓷纤维毡的制备方法”等5项成果推荐进入青年博士展区,“我知盘中餐”农餐大数据平台技术等6项成果推荐进入互联网+展区,“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应用”等12项成果推荐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展区。

云译系统架构(云翻译输入法的应用)

 

新型林用便携气动抛粉器(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药械产品技术)将在青年博士展区展出

 

 

便携式户外不间断电源

 

【科技成果转化显成效】

       从2016年开始,学校调整了部门职能分工,将原由学校科技处承担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的工作,交由资产公司承担。资产公司成立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运营机构,开展科技成果对外推介洽谈、价值评估、合同签订、项目公示、实施转化等工作。

       2017年,学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项目30项,合同金额4118.2万元。2017年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成立公司1家,技术评估入股价值总额214.25万元。2017年签订一项委托技术开发合同,合同金额为295万元。

       产业技术研究院许水电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摩擦系统技术不仅是一项原创性技术,而且是一项系统性母技术,它具有广阔的延展性,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的各个领域。围绕原创性智能摩擦技术,现已提炼出市场迫切需求而且产业规模庞大的五大核心技术板块,即离合器、无级变速器、精密齿轮、新型轴承和空气能发动机(飓风发动机)。

左图:空气能发动机 右图:空气能发动机原理图

       

       产业技术研究院尹应武教授为首的旋流项目技术课题组,以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支撑平台,建立了高速离心雾化及模拟“龙卷风”高效节能除尘关键设备加工、实验评价基地,可满足各种自动高速旋转雾化喷头等关键高效传质元件加工制造的需要。

 

旋流项目技术海报

 

       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与周大旺教授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在转化医学顶级刊物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以封面文章首次报道了激酶MST1/2小分子抑制剂(XMU-MP-1)可用于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研究成果。本项研究开启了激酶靶向药物在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治疗领域的新探索,为组织再生和修复药物发展提供了新靶点和先导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该项目转让合同于2017年签订,合同金额1000万元。该项目属于“First-in-class”的靶向创新药物,项目的顺利实施展示了我省高校科研人员勇于挑战高风险“首创”药物的信心和实力。该项目的成功开发将为肝脏损伤和移植的患者带来福音。

 

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和器官再生激酶MST1/2小分子抑制XMU-MP-1的发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史晓东教授课题组开发的“一种基于协同神经网络的语义角色标注方法”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关注。该项目目前正通过作价入股的方式,建设协同式多语言翻译服务平台,积极开拓国内外机器翻译市场。

深度神经机器翻译系统模型架构